Day 1

「碰!」

關上車門,除了那聲「碰!」外,周遭的寧靜,使人忍不住想再三確認耳朵的功能是否正常。唯有回到孩童時代居住的老家,才會有這樣的感受,關掉發動中的機車都會不好意思,太吵了。

眼前,在夜色掩護下的秋盆河,沒有時間概念地向著下游,不著痕跡地持續奔流。民宿面對著黑暗的秋盆河,掛著暗紅色的燈籠,搭配米黃色、較為現代的光線,整體氛圍是溫暖的(若沒弄好就會走山成為鬼屋)。現在是晚上10點,櫃檯人員疲憊的神態,除了是工作造成,我也直覺是他的生理時鐘不允許他繼續保持清醒,於是我們放輕聲量說話,深怕驚擾了他的生理時鐘,以及這個已經進入睡眠的小城。他微笑著處理入住的程序,交給我們鑰匙後,輕聲說著等等會有迎賓飲料及點心送到房間。

順著他的手勢,穿過水聲不停循環的戶外泳池,未來兩天與我們共處的小屋就在最後一間:客廳、小廚房(沒有瓦斯爐,只有櫥櫃和流理台)、臥室、兩間半露天浴室。最後一次接觸室外空氣洗澡的記憶應該是上小學前,媽媽將水盆注滿熱水,放在自家庭院內,在草地、綠樹、還有不時飛來的小蟲的圍繞下洗澡。室外的空氣混雜著樹木、青草的氣味,溼透的身體在太陽的溫暖照耀下不會感到寒冷。夜晚的會安雖然保有白天遺留的熱度,但畢竟黑暗籠罩,熱度間仍透著淡淡涼意。浴室的另一角擺放著好幾盆天堂鳥,外牆外則突出不知名的植物;浴缸上方的天花板有隻蜘蛛,動也不動。這和我已經習慣、隨時保持恆溫的室內空間浴室相比,好像離自然的距離又近了一些。

期待早晨的景色,我在沐浴乳殘留的淡淡香氣、柔軟床鋪的承載下前進沉睡的海。

Day 2

其他人呼著淺淺鼻習,還在睡眠的深海悠遊,我在清晨5點睜開眼睛,離開潛意識上岸。整個世界也剛睜開眼睛,維持了從夜晚持續而來的寧靜。關上與臥室連結的門,來到客廳。拉開窗簾,木質的窗框鑲嵌著玻璃,從不同角度向外看去,形成一格一格不同味道的風景:結著露水的各種植物,搭配微微亮的光線,是靜止的一幅攝影作品。早餐7點供應,但睡意提早遠去,在這段空白的間距,我似乎能夠永不厭煩地看著窗格間的景色。

步出玻璃盒似的房間(不曉得是我看植物還是植物看我),生命的氣息更加濃烈與動態:晨起的涼風、飛舞與爬動的蟲子、鳥、遠處傳來微弱的雞叫聲、挺立的植物,這些在都市太久,就會遭到遠離的「自然」。此時此刻回想,都市內的動物與樹木似乎沾染了都市的氣息,都比這裡世故多了。

越南早晨朦朧與清新,不會維持太久,約莫九點便一掃而空,曬的汗珠一顆一顆從皮膚表面滲出。九點整,趕緊跳上飯店幫忙叫的車,前往占婆族遺址──美山聖地(Thánh địa Mỹ Sơn)。

按照資料,美山聖地在3世紀到12世紀,為占婆王國的統治中心。此一時期的建築風格有著占婆族信仰——婆羅門教的痕跡。婆羅門教又受到印度教影響,與吳哥王朝遺留下來的建築算是有點血緣關係,風格相近。但事實是這兩個族群彼此間卻又爭戰不斷,最後雙雙滅亡,僅遺留廢棄的神廟,證明曾經存在。美山聖地的命運又更坎坷些,歷經越戰時期美軍的轟炸,留下的建築,或在黃土或在綠草坪上,為數不多。

從會安出發,大約一個半小時抵達。世界遺產的光環加持,及越南難得的小小連假,各國觀光客湧入。尚未進入雨季,陽光產生的熱度直要烤焦皮膚,融掉身上擦的防曬乳;園內有不停來回的高爾夫球車,將一批又一批的遊客,載向參觀路線的起點,沒有遮蔭的步道只充滿高爾夫球車行進時的呼呼聲,及輪子輾壓過塵土的沙沙聲;園區內不停地進行著固定的、近似儀式的行為:將一批又一批的遊客放下車、敦促遊客走向規劃好的路線、針對遺跡進行解說(多國語言不時飛竄進我的耳內)、自由進出建築觀看、結束行程。

而此一儀式崇敬的則是沿路的建築群。漫漫時光長河中殘存下來的建築物,打磨出一種堅毅的美。我腦海中的想像,除去現代的元素(水泥道路、高爾夫球車、五顏六色服裝的觀光客),美山是名符其實的聖地,坐擁山林中的靜謐,嘗試與供奉的神靈一起永垂不朽。

回程的路上,忘了是怎樣的開頭,司機開始慷慨激昂地談起越南的政治。

他的英文很好,既擔任司機,同時也是越文老師,教外國人越文;一路上教我們這些越文講起來支支吾吾的外國人,突然話鋒一轉,問了我們對於越南政治的想法,我們有些警戒,並給出自以為是的答案:一黨的治理下比較安定。

出於在台灣的習慣,政治這檔事我會盡量避免和陌生人提起,或者別正面衝突。當司機問起,我們嘗試順著他的話,嘗試順著我印象中的越南人的想法說,沒想到成了不同的發展方向,他開始將不滿宣洩而出:困苦的家庭、拼命工作才撐起現在的人生、貪汙腐敗的政府…。在越南居住,還沒遇過將事實如此堂堂正正、義憤填膺地說出來的人。

他的言辭,也許正道出越南的發展現況。河內是首都,政治首都 = 登記有案的首都,政治機構多設置於此,機車排放較南部規矩,夜晚則有許多警察出沒,夜生活無法持續到天明。而胡志明市可以見到的商店、餐廳,有時在河內還能找到它們的兄弟姊妹。近幾年的胡志明市則表現地相當耀眼,頗有成為經濟首都的氣勢:商業活動興盛、夜晚永遠熱鬧、市區的道路永遠擁擠不堪,黑髮、褐髮、金髮…彷彿全世界的人都聚集於此。對於中越,我只想到觀光業和一些中越名菜,其他的部分都與料理的口味一樣,清清淡淡(別誤會,我很喜歡中越菜的清淡口味)。難道這就是越南的「老二哲學」?強勢的南與北,中越顯得有些孤單,受到的注目與得到的資源都較少,不滿的情緒自然而然顯露,認為政府漠不關心。

車子駛入民宿位於的街區,司機收斂起情緒,將我們放在一家他個人相當推薦的海鮮餐廳,微笑地接過我們的小費,揚長而去。約莫一個星期後,中越就發生台資工廠排放廢水、汙染環境、導致魚群死亡的消息。工廠發言人的失言,讓中越人群情激憤,透過網路串連南北,一起針對此起事件抗議,南北兩地的市區也因此警戒了好幾週,官方刪除相關新聞、甚至在假日封鎖FB。問問南越朋友的想法,她的表情看不出激憤的神情,只是淡淡地說:「我真的覺得政府把人民當笨蛋。」 談話的當下我又想起那位年輕的司機,在腦海中想像他熱血地高舉布條,嘶吼地參與抗爭活動。

噢,還有,他推薦的海鮮餐廳實在好吃到不行。

傍晚。

夕陽急速落至地平線的時刻,我們沿著秋盆河旁的道路走著,忘情地拍著金色天空所搭配、好像沒有盡頭的河景。

身邊不時有腳踏車追上我們,呼嘯而過。拐過一個彎,就到會安市區,我們卻迷路了。該往左?還是往右?會安古城的越文到底怎麼說?一瞬間全忘了。只能向路邊的人擠出「會安」兩字,但他們堅持我們就在會安。

稍微東張西望。遊客打扮的人,不分國籍,好像都朝著同一個方向行走。我們默默地跟隨,在Hoàng Diệu路左轉,這才發現人群從四面八方匯集,騎腳踏車的人們也不停湧進,都是朝著如黑洞般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會安古城前進。

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列入世界文化遺產,是這個小小古城最響亮的頭銜。15-19世紀是東南亞經貿城市,吸引中國、日本、歐洲等地的商人到此經商。形塑古城氛圍的重要元素─建築,骨幹是中式風格,但在外來及在地文化的影響之下,國界的面貌變得模糊,誕生出僅屬於會安的獨特風格。一部分的老建築、廟宇免費進出,受到政府重點保護的古蹟,則需要入門券;1人12萬越盾,可以晃5處古蹟,附上地圖讓遊客自由選擇想造訪的地點。
 
天色急遽黑暗,古蹟一處一處闔上門,手上的入門券只好留待明天使用。白天看來不太顯眼、卻在古城內隨處可見的燈籠,此時已經點亮;由民宿一路延伸至會安古城的秋盆河,攤商在河畔架好一張張桌椅,擺上寫著價錢的招牌,坐回圍繞著各式食材以及爐火的主位,生意就地開張。攤位延伸約幾十公尺長,賣的都是相同的小吃:高樓麵、雞飯、烤肉…。用餐時間,這些攤商受歡迎的程度令人咋舌,一位難求。每一攤的價錢似乎都相同,讓人不禁聯想所有的攤位是不是都屬於同一位主人。
 
我們眼明手快地搶到幾個位置,根本不介意是與一對講著西班牙語的情侶共桌。他們離開後換上一對印度母女,而大家不約而同都點了被喚作會安名菜的高樓麵及雞飯嚐鮮。

高樓麵是種乾拌麵。麵體相傳是日本人來會安經商時,將烏龍麵的製法傳授給當地人,再歷經歲月演化而成,口感其實與烏龍麵有些距離,但都有著粗寬的外表。拌麵的醬汁帶有有中藥的氣習,一瞬躍身成我們相當熟悉的中式味道,配料中卻又混和了酥脆炸豬皮的酥香、薄荷的清新,形成中越料理的另一流派。

不能錯過的還有雞飯。淋在碎米飯上的雞汁,讓雞飯越吃越香。肉、飯、少許醃蘿蔔絲和青菜,簡單的美味,將胃袋裝得滿滿的,湧上感激食物製造者的心情。

一位男孩在我們的不遠處、河岸的邊緣疊著用過餐的碗盤,我確定他正小心翼翼地不使碗盤和垃圾跌入河裡,有可能是為了不弄髒河川,也有可能不想毀了在河上緩緩漂流的水燈─那一盞又一盞,承載了各式不同的願望。只消坐上一艘單薄的小舟,就能輕巧地放置水燈於河面,靜靜地目送它帶著你的想望遠去。

回神過來,無論是河上的水燈、或者岸上的人們,擁擠得像是一場夜晚派對。順勢再次溜回古城街區,越南傳統戲曲已經開始露天上演,我們聽不懂,只能投以好奇的眼光,當地人則全神貫注。

昏黃的燈籠光線,映照有著尖翹中式屋瓦、雕花木門、鵝黃色油漆的建築;街道充斥著人群,似乎還原了這座經貿城市昔日的繁榮,只不過現在是仰賴觀光發展而出的商業模式,而非貿易。無論老建築的前身為何,大多都已經改為有著古樸氛圍的各式小店、餐廳或咖啡廳。隨意閒晃,找尋持續推動這座古老城市的動力來源;累了,找間咖啡廳的露天座位歇息,吹著微涼的風,觀看川流不息的人潮。無論來自何方,這座小小古城帶給我們的感受應該相差不遠,我們都有著相似的─放鬆中帶點滿足和驚奇的神情。夜晚會安的魅力,聞起來有股微醺的氣味。

Day 3

早上8:30,我又回到會安古城。

 

昨晚耗盡腳力,現實是無法再用腳走回民宿(約20分鐘腳程)。坐上計程車,逐漸從會安的魅力中脫離。當司機表示他從峴港來,到民宿的路他其實完全不曉得,我們只好在民宿附近的路口下車,踩踏著清晰的痠痛緩緩前進,意識已經完全清醒,想起包包內還有尚未使用完畢的古蹟參觀券。調整行程,我們又撥了一個早上的時間留給白天的會安。

陽光無私地照耀,黃澄澄的建築讓白天的會安溫暖又熱情。燈籠裏頭那顆熾熱的芯已經熄滅,徒留鮮活色彩的外衣,懸浮於古城的大街小巷間。建築物們的主人似乎也喜歡用植物妝點建築外觀,在人造的事物之上加入自然的對比與清新。

我們拐進還沒走進的區域,早市的街道已經熱鬧滾滾。小販的吆喝、機車穿梭;你聽得見身旁的人說話,大部分是鼻音濃重、聲調高亢的越語,但偶爾會飄來一、兩句非越語的語言,有時是英語、有時是韓語、有時是中文─當地人持續著他們的日常節奏,似乎對於外國遊客的「插花」不放在心上,任由好奇的我們混雜在人群中,做一日上市場的「假」會安人。

拐出市場,穿過一間又一間上午九點多便開張營業的店鋪(店家們真的好勤奮),尋找需要消耗參觀票券的古蹟。

來到越南生活前,我從沒想過華人的習慣會遺落在這,還生根發芽。踏進多數保留在會安的古蹟,一個又一個斗大的繁體中文字,不需要翻譯也看得懂。廟宇內供奉著熟悉的神明,好似見到老朋友,緩緩走向祂們面前,問安多於祈求平安。

走在白天的會安,強烈的渴望突然一湧而上。也許是假期快結束的心情作祟,也許是老街古樸又親切的魅力,也許是民宿周遭的靜謐,我很想住在會安一段日子,幾個星期也好、幾個月也好,天天都誤會自己耳聾,卻也能夠清晰地聽見,離目前生活有些遙遠的平靜。

12:00整,坐上離開會安的車子。小小的城鎮被我們拋在後頭,又回到那條連接峴港和會安,寬廣又荒涼的大路。調整坐姿,如同在關公廟裡發現的小狗,進入體力省電模式,進入夢境,繼續延長自己不切實際的度假白日夢。

後記:

我屬於走馬看花型,遇到會安古城內的古蹟就使用掉參觀券。若想好好規劃,可以參考部落格《天空裡的一朵雲—胡志明市居遊記》2016會安古城遊記,裏頭資料整理地相當詳盡,是我所不及的。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