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上海外灘美術館的窗戶,拍出去的景色

另一個朋友跟我說道:美術館圈養著高級的藝術;很難揣摩他的意境,不過是種看待藝術展演的角度。問題是,倉促的旅遊期間內,也很難找到美術館或者藝廊以外的藝術展演地。上海有怎樣的藝術展演?他們看些怎樣的藝術?相當好奇。我從《Let’s Go 走起》APP裡搜尋到展演訊息,挑選了兩個有興趣、地點相近、也覺得自己有心力逛完的展覽,就在回越南的前一天。

題外話:這個APP還可以找上海市內舉辦的展演活動、有氣質的小店、咖啡廳…等,看起來有幕後操作者精心篩選過,是個中國人說裝逼─台灣人說假文青的APP。

OCAT當代藝術中心 上海館─《遙不可知》

OCAT當代藝術中心 上海館外觀

出了曲阜路站2號出口,早上時段、行人稀少、拐進文安路又靜得出奇,綜合種種元素,好似來到郊外(是暫時性錯覺,我在靜安區呢)。四層樓的歐式建築,前身是中華實業銀行貨棧,建於1930年代,被列為上海優秀歷史保護建築。《遙不可知》當代藝術創作展的宣傳海報,靜靜地和建築牆面融為一體,新舊交融的趣味,也是我對上海這個城市所認知到的其中一個面向。

《遙不可知》票根

 

 OCAT是中國的非營利美術館。上海分館形容自己是「專注於媒體藝術與建築的非營利機構」,入場觀展免費。《遙不可知》集合了5位英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,以多種素材(影像、雕塑、聲音…等),訴說「距離」的各種故事。其中我特別偏愛Isaac Julien的《鑽·石(冰洞)》和Cornelia Parker的《愛因斯坦簡析》

5片長方形螢幕,直立在黑暗的展覽空間中;HD高畫質的影像,不停重複的是帶點水藍色彩的冰層,和一位婦人,緩緩穿梭在冰層堆疊出的空間中,壯觀且寧靜。影片的拍攝地想必在一個遙遠的他方,「距離」帶給我的是一種既新奇又神秘的感知(畢竟我大部分都在熱帶地區生活);融化的冰水滾滾逝去,則又提醒我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。

《愛因斯坦簡析》乍看如外太空的星雲圖,其實是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黑板,用顯微鏡放大後拍攝而成。粉筆字的白色顆粒像是星球、星系,而黑板就是神秘宇宙中的最佳黑色背景了。相對論嘗試解釋我們所處的宇宙,觀察放大之後的相對論粉筆字,其實也隱藏了一個又一個星系。理論的「距離」和現實的「距離」,在這個拍攝計畫下,距離好像拉近了許多。

上海外灘美術館─《告訴我一個故事》

上海外灘美術館外牆

《遙不可知》展品不多,算是小型的展覽,大約一個小時多後,我開始移動腳步,邊走邊逛到上海外灘美術館,位於虎丘路上。

與OCAT上海館相似,建築於1930年代建成。館內外都熱鬧許多,看來是遊客的重點遊覽地。不變的是建築新舊交融的趣味、中西混血的租界氛圍,從建築乃至於建築構成的街景,這是上海的迷人魅力。

《告訴我一個故事》展覽手冊

《告訴我一個故事》的作品來自中國、香港、台灣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日本、韓國,立足於歷史及各國不同的文化,訴說藝術家想與參展民眾分享的一個故事。在上海的美術館內聽見熟悉的台語口白,是台灣藝術家—蘇育賢的作品《花山牆》。以台灣殯葬儀式、紙紮文化為媒介揉合成一部親切、豐富寓意的短片。另外幾個易產生共鳴的作品:《庫頁島》、《煙火(檔案)》、《臨時性研究:工作坊1號,”1946-1952年佔領時期和1970年的人類與物質”》則與「戰爭」有強烈的連結。除了「啊,這個地方發生過這種事情呀」的感想之外,對於沒有經歷戰爭的世代而言,更加深認識了「戰爭」此一主體,在各地以不同面貌現身、卻形式目的相同的可怖之處。

有時不得不承認平凡生活的一成不變。而創作者的工作似乎是不停將「生活」翻轉,以多重角度看待,並將自己的「發現」傳達給同類(?),語言同時是個重要媒介。在上海看展最輕鬆的就是能夠使用母語,毫無困難便能理解。

參考資料:

1.OCAT – 上海館簡介:http://www.ocatshanghai.com/%E5%BB%BA%E7%AD%91%E5%8E%86%E5%8F%B2

2.《遙不可知》展覽簡介:http://www.randian-online.com/zh/np_event/ocat-shanghai-the-distant-unknown/

3.《告訴我一個故事》展評: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42715

Leave a Reply